审慎探讨王安石改革的影响和意义

王安石变法是北宋中期一场具有深远影响的政治改革。通过一系列的经济、教育、军事和政治改革措施,王安石试图改善国家统治和民生状况。然而,他的变法之举也引发了极大的争议和反对,最终以失败告终。不过,王安石改革所展现的思想和勇气,对后世政治改革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开启了中国古代变法的新纪元。

审慎探讨王安石改革的影响和意义

对于王安石变法,有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一种认为是一种不切实际的躁动,另一种声音认为是一场有益的尝试。要公允的评价这场变法,就必须要对其失败的原因仔细琢磨。

背景:庆历新政后的又一次呐喊

王安石变法的背景,一般会提及“三冗”问题及财政危机。但我们不能忽略之前另一场声势较小但力度较大的改革,那场由范仲淹领导的“庆历新政”。庆历新政主要对官员的选拔、录用进行了严格规范,其实本质上就是对“三冗”中的“冗官”进行改革。这当然会失败,因为得罪的人太多,而且容易被人认为“党争”。但是,从一定程度上来讲,宋朝最大的问题在于其过于臃肿、僵化的官僚系统。宋朝曾经出现过三个人等一个官职的状况。宋朝官职掣肘太多,比如通判,虽然官位不大,权力不大,却能牵制太守,而且有时通判还不止一人。从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的制约,到谏官的争斗,官员间内斗不断,皇权得以稳固。

岳阳楼:庆历新政失败后范仲淹精神寄托的地方

官制改革:激流勇进,可惜无果

“冗官”的问题,很大程度上和宋朝建立者的开国思想有关。处处掣肘有利于君主集权的加强,但很显然会带来官僚效率不高,腐化严重。并且,宋朝官员晋升依靠一种“磨勘”的制度。这种制度一定程度上可以作为一种稳定的官员晋升制度,但是,这种制度太过于僵化,并且使得整个官僚集团趋向保守、僵化。这使得无论是谁主持改革,都会遭到毫无理由的阻挠。吕思勉先生在《白话本国史》中总结,认为北宋的党争很多其实只是“意气”之争。王安石改革启用的所谓“小人”,部分是因为当时“清议”掌握在元祐党人手中,另一部分是因为保守派力量太过强大,不用些“非道德”的手段根本推动不下去。大多数的书生改革,往往高估自己,政治经验薄弱,且急于求成。对于培植自己势力,推动改革,大多做的很不到位。而且朝野越是保守,他们就越是激进,最后连本来支持自己的人也心凉了。

砸缸的司马光,是当时保守派的领袖

重点中的重点:王安石的“为天下理财”

王安石变法的重点,莫过于理财。兴修水利争议相对较小,清丈土地失败也在意料之中。名臣强悍如张居正也很难做到核实土地,而王安石对朝野的控制显然也不如张居正。改革的重点在于免役法、均输法和青苗法。这些出发点都还可以,但落实起来确实不易,这在林语堂的《苏东坡传》里提及的很多。这三种方法与现代的资本主义的产物有些类似,在北宋市场经济较为发达的情况下被人提出也不意外。但是,这要有条件,比如中国古代的铸币问题,国家对于发行货币也并没有概念,农民交的实物折成钱比价混乱。青苗法中涉及到贷款,那就更不应该由只会死读圣贤书的书的官员来操办。在那个没有规范的银行系统的年代,大规模地进行贷款无疑是纸上谈兵。均输法的弊端也很明显。国家接管了商业机构,并且管理它的人表现不佳,使得这项改革很容易成为众矢之的。黄仁宇认为,将一套现代商业化的理论强行塞入一个本质上还是一个农业国家中,是不可能成功的。

为天下理财,谈何容易

永远的痛:改不好的宋军

“冗兵”问题基本上也没有解决。“保甲法 ”的效用有限,仅限于治安。“保马法”也很糟糕,在丧失了中国几乎所有的产马地,南方养马很不易,很容易死掉,而且农民还要照价赔偿。“军器监”似乎不错,但对于军队的影响一般。“将兵法”作用也一般,淘汰冗兵的工作也不彻底。梁启超在《中国六大政治家》中对王安石的武功似乎有些夸大其词。宋军仅仅在讨伐南方地区的战争中取得一定的胜利,但对西夏的战争惨败,离打败辽还差得很远。王安石对于教育的改革也不尽如人意,影响相较不大,故不赘述。

连连败退的宋军:丧钟为谁二鸣

总而言之,王安石改革没有变革北宋病入膏肓的官职,军队没有明显改观,财政政策太过超前。没有耐心和缺乏政治手腕是他这类改革家的通病。但是,他还是尝试改变,比司马光这种动辄主张全盘否定要好。关于对司马光在这场改革中的评价,林语堂评价有些太高,张荫麟有些过低。对于王安石改革的具体措施,不能全盘否定,也不要一味肯定。

参考资料:

1、《中国六大政治家》 梁启超等著

2、《两宋史纲》 张荫麟著

3、《白话本国史》吕思勉著

4、《中国大历史》黄仁宇著

5、《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 黄仁宇著

6、《苏东坡传》林语堂著

7、《中国古代简史》张帆著

« 上一篇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