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游和辛弃疾:同处咸淳时代的兄弟情深

咸淳时代,陆游与辛弃疾,一位沉稳内敛,一位豪放豁达。二人交情甚笃,宛如兄弟般亲密无间,共同谱写了长篇诗篇,留下了史册中难以磨灭的文学之美。他们虽有各自不同的人生境遇和文学风格,却在同一时代,同一思想背景下相遇相知,成为彼此心中永恒的朋友。

陆游,字务观,号放翁,生于公元1125年,病逝于公元1210年。陆游和辛弃疾:同处咸淳时代的兄弟情深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生于公元1140年,病逝于公元1207年。

两位都是我们熟悉的爱国诗人、词人,都身处南宋一朝,都同样的怀才不遇,郁郁不得志,那他们之间有没有互动、交个朋友呢?

答案是肯定的。史书有明确记载:两人正式会晤的时间是宋宁宗嘉泰三年,即公元1203年。此时,朝廷主战派上位,权臣韩侂胄在皇帝的支持下准备对金国开战。朝廷首先起用一批先帝时期遭排斥的官员,辛弃疾也在列,时年64的辛稼轩任绍兴知府兼浙东安抚使。同年5月,陆放翁国史编撰完成,从京城回到山阴(今浙江绍兴)。辛稼轩听闻,便前往拜访,二人相见恨晚,促膝长谈,共论国事。

1204年,辛弃疾奉召入京,临行前陆游作《送辛幼安殿撰造朝》送别,勉励他为国效命,协助韩侂胄谨慎用兵,早日实现复国大计。这是正史记载的两人唯一一次见面。

从年龄上看,陆游比辛弃疾大15岁,两人的年龄跨度有六十多年重叠,要说没有交集,恐怕是没人相信的。

辛弃疾老家在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出生时,北方早已沦陷,家乡已被金国占领,从小生活在金人的统治下,不断目睹汉人遭受的屈辱和痛苦,辛弃疾在青年时便立下了恢复中原、报国雪耻的大志。

公元1161年,金主完颜亮大举南下侵宋。后方汉人不满金人奴役,趁机反抗。辛弃疾也拉起两千人马,加入耿京的起义队伍。1162年,辛弃疾奉命联络南宋返回途中,闻耿京被叛徒张安国杀害,于是亲率五十多人冲进有数万人的敌营,生擒叛徒并交给南宋朝廷处决。宋高宗很欣赏其胆识和谋略,任命其为江阴签判。从此就一直生活在南宋。

这一年,宋孝宗赵昚即位,任命陆游为枢密院编修官,赐进士出身。宋孝宗也很欣赏辛弃疾的英勇行为,随着完颜亮南侵失败后,南宋北伐的呼声高涨。此时,两人都在京城办公,同朝为官,都各自写下了许多抗金北伐、谨慎用兵的建议。依次推测,两人很有可能互闻大名后,一起把酒言欢、畅谈国事也未可知。只不过,好景不长,陆游因为上书整顿军纪、固守江淮、徐图中原,惹恼了孝宗,被贬为镇江府通判。

有意思的是,陆游性格温和,是个老老实实的读书人,因此日子过得清贫。而辛弃疾呢,出身行伍,性格豪爽,日子过得相当滋润,有钱有庄园。两人在绍兴见面时,辛弃疾见陆游住房简陋,多次提出帮他构筑田舍,但都被陆游拒绝了。

“辛幼安每欲为筑舍,予辞之,遂止。”

既然二人有交集,那就少不了在一起发发牢骚、吐槽吐槽朝廷,只不过内容不得而知。但两个人皆怀才不遇,壮志未酬,是事实。

陆游一生以慷慨报国为己任,把消灭敌人、收复中原作为第一要旨。可惜朝廷主和派当道,个人主张一直遭到打压和排斥,真可谓是生不逢时,徒叹奈何。最终对南宋朝廷彻底失望,忧愤成疾,以一首绝笔诗《示儿》遗憾离世。

而辛弃疾呢,他豪迈倔强,才气逼人,但一生执着北伐,匡复中原,收复失地,这样的抱负和热情在官场上难以立足,再加上“归正人”(即投归正统之人,是南宋对北方沦陷区南下投奔之人的蔑称)的尴尬身份,是不可能被当权者重用的。弥留之际嘴里还高呼“杀贼!杀贼!”,真是可惜了这位“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的全才!

这样看来,南宋被灭,没有什么可惜的。

« 上一篇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