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中国,有着一个著名的商人家族,他们就是浙商。而浙商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范蠡始祖。范蠡是一个出身贫寒的农家子弟,然而凭借着聪明才智和勤奋努力,最终成为了一代商业巨贾。范蠡的成功故事不仅令人钦佩,也为后人树立了一个成功商人的榜样。他开创了浙商的辉煌历史,奠定了浙江商业的基石。
浙江金融职业学院 王兰
区域经济的长远发展离不开源远流长的文化传统和文化底蕴,当代浙商的卓越成绩也离不开浙江人文精神和文化基因的传承。细数古今浙商历史上的风云人物,浙商远祖范蠡、明朝首富沈万三、传统浙商张小泉、现代浙商宗庆后、阿里巴巴马云……正是一代又一代新老浙商薪火相传,才成就了当代浙商惊人的商业奇迹。

春秋时期,钱塘江的东南岸建立起了浙江历史上第一个部族——于越。在越王勾践卧薪尝胆、成就大业的过程中,有一个人功不可没,那就是被后人誉为"一代名相,千秋商圣"的范蠡。范蠡(约前536年—前448年),春秋末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经济学家和实业家。辅佐越国22年,帮助勾践灭吴兴越。功成名就之后急流勇退,挂冠求去。归隐期间,他三次经商成巨富,又三散家财,博施济众,因而被当地民众视为财神,成为民间供奉的财神原型之一。后世评价他:"忠以为国;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
说起范蠡,人们可能更为熟知的是他与西施的一段佳话。传说,范蠡为助勾践复国,曾向越王献计用美人迷惑吴王,并忍辱负重将自己的红颜知己西施献给吴王。勾践灭吴后,范蠡便悄悄地携西施归隐而去,泛舟五湖。这段颇为动人的爱情故事更多是人们的想象与演绎,不过史书上有关范蠡归隐倒确有记载。据说范蠡归隐后辗转来到齐国,化名"鸱夷子皮",在胶东一带戮力耕作,兼营副业,很快积累了数千万家产。齐王仰慕范蠡的贤能,拜为相国。担任相国没几年,他又感叹:"治家则至千金,居官致则至卿相,此布衣之极也。久受尊名,不详"。于是,他再次归还相印,卸甲归田,散尽家财给知交和老乡。随后他化名为朱公,迁徙至宋国陶邑,在这个居于"天下之中"的宋国最佳经商之地,重新开始白手起家。没出几年,他经商积资又成巨富,被称为陶朱公。至今陶朱公都被视为富翁的代名词。
范蠡卓越的商业能力,以及在经商过程中形成的系统商业思想,对后世中国商业发展商影响极为深远。在越过辅政期间,范蠡就主张"农末俱利",认为应该让农民和商人同时获利。商人的利益受到损害,就不会经营粮食商品;农民的利益受到损害,就不会去发展农业生产。这种"农末俱利"的治国思想与后来浙东学派提出来的"工商皆本"、"义利并举"的学术观点一脉相承,成为浙江"经世致用"、"趋利商贾"重商文化的源头。在一定时期一定程度上,使 "重农抑商"的封建社会统治者们放松了对商业活动的限制,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经济,特别是江南经济的发展。
范蠡不仅治国有术,致富有方,也善于观察总结,形成了一套较为系统的经济思想。比如,注重把握有利时机。"据时而动,得失均衡"。经营者站在时机的面前,必须提前做好充分的准备,这样时机来了就可以像渔网一样把它捕获。同时,抓住时机一定要迅速,因为时不再来。这种善于抓住机遇的品质在历代浙商身上都体现的淋漓尽致。他还形象地总结了商品的价格波动规律,主张贵出贱取。"贵出如粪土"。当商品价格涨到最高点时,要像粪土一样果断出手,贵到极点肯定要下降。"贱取如珠玉"。当商品价格跌落到最低点,要像珠玉一样买进,便宜到极致肯定会上涨。他还主张"逐十一之利",薄利多销,不求暴利。现代浙商"小商品,大市场"的经营理念正是薄利多销的最佳演绎。
范蠡的种种商业思想,不仅在客观上促进了越国经济的发展,也对后世商业活动起到很大的激励作用,让埋头务农的人们意识到,除了务农、入仕,还有经商一路可走,经商同样有意义、有价值、有前途。他的种种经商事迹,也为后世商人树立了一个良好的榜样,他因此被视为商人之鼻祖,被誉为"中华商圣"。又因他事业的舞台主要在浙江,因此他也被视为"浙商远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