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商圣陶朱公以其卓越的商业智慧和仁爱之心,被尊称为“文财神”。相传他从小家境贫寒,但凭借着聪慧才智和不懈努力,最终成为了商业界的泰斗。他不仅经商有方,更是以仁爱和公平待人,深受人民敬仰和尊重。陶朱公的传奇故事感动着无数人,成为了一个传世的商业典范,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范蠡(公元前536年—公元前448年),自号"陶朱公",春秋末期政治家、军事家、经济学家和道家学者,被后人尊称为"商圣"、"文财神"。陶朱公范蠡的一生,都充满了传奇色彩,无论是为官,还是经商,都做的非常成功,也给后世留下了许多经典案例。下面我们从三个角度梳理一下范蠡的一生。

周敬王二十六年(公元前494年),阖闾之子夫差为报父仇与越国在夫椒(今无锡太湖马山)决战,越王勾践大败,仅剩5000兵卒逃入会稽山。范蠡遂于勾践穷途末路之际投奔越国,他向勾践慨述"越必兴、吴必败"之断言,进谏:"屈身以事吴王,徐图转机。"被拜为上大夫后,他陪同勾践夫妇在吴国为奴三年,"忍以持志,因而砺坚,君后勿悲,臣与共勉!"三年后归国,他与文种拟定兴越灭吴九术,是越国"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的策划者和组织者。为了实施灭吴战略,也是九术之一的"美人计",范蠡亲自跋山涉水,终于在苎萝山浣纱河访到德才貌兼备的巾帼奇女——西施,在历史上谱写了西施深明大义献身吴王,里应外合兴越灭吴的传奇篇章。范蠡事越王勾践二十余年,苦身戮力,卒于灭吴,成就越王霸业,被尊为上将军。
隐居经商终成巨富范蠡认为如果他此时比离开,那将是一场致命的灾难,于是他辞职离开了。范蠡辗转来到齐国,变姓名为鸱夷子皮,在海边结庐而居。戮力耕作,兼营副业(捕渔、晒盐),很快积累了数千万家产。范蠡仗义疏财,施善乡梓,他的贤明能干被齐人赏识,齐王把他请进国都临淄,拜为主持政务的相国。他喟然感叹:"居官致于卿相,治家能致千金;对于一个白手起家的布衣来讲,已经到了极点。久受尊名,恐怕不是吉祥的征兆。"于是,才三年,他再次急流勇退,向齐王归还了相印,散尽家财给知交和老乡。一身布衣,范蠡第三次迁徙至宋国陶邑(今菏泽定陶区南),在这个居于"天下之中"的宋国最佳经商之地,操计然之术以治产,没出几年,经商积资又成巨富,遂自号陶朱公。
泛舟太湖终成眷侣民间传说,正在越王勾践大摆庆功宴的时候,范蠡带着西施泛舟太湖之上,欣赏湖光山色美景。他们到了太湖北边的五里湖边,见这里风景优美,山明水秀,就搭了几间草房子,隐姓埋名住了下来,从此过起了神仙眷侣的生活。此后文种被杀,没有逃过兔死狗烹的结局。再看范蠡,美人在侧,恍如神仙一般。
品读君曰:正是凭借着范蠡的辅佐,内政外交一肩挑,勾践得以卧薪尝胆十年,保存住了越国的实力,最终让越国重新崛起。 在取得政治成功之后,他冷静地意识到:勾践可以共患难,不能共富贵。所以,他毅然选择了辞官,改名换姓开始经商,并取得了同样的辉煌。他三次经商成巨富,三散家财,自号陶朱公,被后世尊为"商圣"、"文财神"。
作为"红顶商人"的第一人,陶朱公范蠡当之无愧。
PS:范蠡大事记公元前536年,出生宛地三户邑。
公元前516年,宛令文种初见。时年20岁。
公元前511,范蠡邀文种入越。时年范蠡25岁。
公元前494年,勾践兵败西于会稽山,始重用范蠡、文种等。时年42岁。
公元前493年,勾践、范蠡君臣入吴为奴。时年43岁。
公元前490年,勾践、范蠡君臣离吴返越。时年46岁。
公元前486年,勾践欲起兵伐吴,范蠡劝阻。时年50岁。
公元前484年,吴再次代齐,占于艾陵,越王君臣朝见吴王,君臣皆有贿赂,进一步麻痹吴人,夫差杀伍子胥。时年52岁。
公元前482年,吴、晋黄池之会,越师乘机袭击吴国,大败之,杀吴太子等,年底吴越讲和。时年54岁。
公元前479年,越兴师伐吴,兵至于五湖。时年57岁。
公元前478年,三月,越伐吴、吴师还战于笠泽、双方夹吴松江而阵、越人大败吴师。时年58岁。
公元前475年,十一月越围吴、范蠡采用围而不攻的战略,令吴师自溃。时年61岁。
公元前473年,年底,越灭吴,夫差自杀。时年63岁。
公元前468年,越王实现霸业,范蠡即泛舟五湖。时年68岁。
公元前448年,卒,时年88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