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城市,曾诞生过许多令人瞩目的名人。其中,范蠡和西施便是南阳名人中备受关注的两位。范蠡是战国时期知名的商人和智谋家,他以睿智和果敢的品质在商业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功。而西施则是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她的美貌与聪慧使得无数人为之倾倒。这对南阳名人的传奇故事不仅在当时轰动一时,也成为后人传颂的佳话。
南阳名人:范蠡文/高建锁

南阳,古称宛。具有3000多年建城史,历史悠久、文化厚重,。是中国楚文化、汉文化的发源地。西汉时期,南阳为六都会之一。东汉和三国,南阳是陪都,是中国政治、军事、商业和文化的中心,“驱车策驽马,游戏宛与洛”就是对南阳繁华的真实写照。
物华天宝、钟灵毓秀的南阳培育出许多历史名人,南阳五圣是其中的杰出代表:科圣张衡、医圣张仲景、商圣范蠡、智圣诸葛亮、谋圣姜子牙。据《二十四史》记载,南阳籍名人有800位之多。
商圣范蠡:字少伯,汉族,春秋楚国宛(今河南南阳)人。春秋末著名的政治家、谋士和实业家。范蠡学识惊人,博览群书,学识广泛,对经商之道很有见解,颇有远见,以经商致富,广为世人所知,后生意人皆供奉他的塑像,称之财神。著有《计然篇》、《陶朱公生意经》等。
范蠡的伟大之处,不仅是中国历史上运用智慧和胆略,忠心耿耿辅佐越王,成为灭吴兴越的大功臣,还在于他能够看破权力顶峰的风险罪恶和尔虞我诈,毅然决然功成身退从事经商,而且又一举成功。
范蠡为春秋时期著名军事家,本为楚国人,为实现抱负投奔越国。范蠡生卒年月不详,约略和孔子属于同时代人,他出身于“衰贱”之家,所谓“饮食则甘天下之无味,居则安天下之贱位”,就是他少年时代生活的具体写照。
他靠苦读而成名,成了闻名楚国的名士。文种在楚国宛令的时候,到民意访贤问能,和他这个布衣相交为友,在当时那个没有公正可言的社会现实中,范蠡和文种看到了在楚国政治黑暗腐败,有志之士报国无门的冷酷现实。
公元前506年,强大的吴国任用智慧高超的伍子胥为相,名将孙武为帅,联合唐、蔡大举攻楚,五战五捷,楚国元气大伤。范蠡主张楚国应该在内政上采取富国强兵之策,修守战之备;在外交上,远交越国,牵制吴国。
当政的楚昭王是个平庸之王,很多志士仁人都得不到提拔和重用。而范蠡,也不过是许多被埋没的人才当中的一个。范蠡没有因为怀才不遇而意志消沉,楚国不用,他可以南行越国,帮助越国强盛,以越制吴。
“良禽择木而栖,良臣择主而仕”,范蠡和文种这两个好朋友决定另寻出路。身为“宛令”的文种“捐起官位,相要(邀)而往”,和范蠡一块来到越国,寻找施展才华的机遇。
“春秋无义战”。楚国帮助越国,主要是为了牵制吴国,而吴越两国由于利益冲突,征战不断。公元前496年,吴王阖闾攻打越国,为飞箭射伤。临死叮嘱夫差为他报仇雪恨。夫差在父亲面前发誓:此仇不报,誓不为人!
范蠡和文种来到了越国。身为大夫的石头对于文种相当嫉妒,但越王勾践渴望人才,文种当过宛令,文种的治国策略很对他的思路,留下了文种,官拜为大夫。在文种的推荐下,越王又接见了范蠡。深思熟虑的范蠡提出了他的方略,受到越王勾践的重视,“与言尽日”。
奸臣石头在越王面前又说:范蠡在楚国无职无禄,出身寒门,多年来根本就没有人使用过他,“历诸侯而无所售”,这次又“无因而至,殆非真贤”,只重用楚国人,不重用越国人,会让越国人感到寒心。
头脑清醒的范蠡也觉得这事不能急于求成,他决定“退而不言,游于吴越间”,等待着新的机会。越王勾践主动征伐吴国。两军在夫椒决战,吴国经过三年的蓄精养锐,势如破竹,越王做梦也没有想到的兵败如山倒,越国军队在夫椒之役中全线崩溃一败涂地,狼狈逃窜。
越王痛定思痛,立即拜范蠡为将军,请他挽回败局。报仇心切的吴国乘胜追击,很快就打到了越国的会稽,越国濒临绝境,只有两个选择,一是忍辱投降求饶,二是拼个鱼死网破。范蠡经过痛苦思考,向越王建议忍辱为国。
两难之中,越王选择了投降。范蠡献策让文种去贿赂吴王夫差的宠臣,还把美女西施交出来,由越王献给吴王。然而,为报杀父之仇,羞辱敌人,吴王还是命令丧权辱国的越王勾践夫妻到吴国去作臣奴,服劳役三年。
到了吴国,他们成了吴王夫差的马夫,每天喂马擦车,以备吴王游玩和打猎。晚上,他们栖身在吴王父亲坟墓旁的石屋里,为其守灵。勾践痛不欲生,范蠡就开导他,宽慰他。同时,范蠡自己处处在勾践面前保持着君臣之礼,让勾践保持了仅有的一点尊严。
范蠡的这些表现,连吴王夫差都非常感慨:“彼越王者,一节之人;范蠡者,一介之士,虽在穷厄之地,不失君臣之礼,寡人伤之!”
由于他们小心行事,麻痹吴王,爱国的西施姑娘成了吴王最得宠的妃子,经常吹枕头风让他赦免勾践,也由于勾践和范蠡伪装出来的“忠诚”,终于使吴王夫差失去了警惕,三年期满之后,吴王终于同意放虎归山,君臣回国。
回国后,范蠡忠心辅佐越王勾践,刻苦图强,激励越王卧薪为床尝苦胆,时刻不忘耻辱。越王勾践夫妇听众他的建议,亲自耕种、织布,礼贤下士,赈济贫苦,吊慰死者,得到百姓拥护,终于使越国大治,经济日益繁荣。
吴王听信谗言,杀掉伍子胥,范蠡方挥师攻吴,一举灭掉了吴国,他终于助越王深谋20余年,报会稽之耻。由于功勋赫赫,越王拜他为上将军。后来,范蠡帮助勾践挥兵北进,会盟诸侯,使越王勾践成为霸主,成就了霸业。
功成名就之后,头脑冷静的范蠡认为“大名之下,难以久居”,他认为勾践为人,可与共患难,难与共安乐,屡次向越王勾践要求辞职归隐。越王勾践坚决不许他急流勇退,万般无奈之中,范蠡就留下书信,乘舟出海。也有史料说他携着美人西施泛舟五湖,成就了一段千古流传的风流韵事。
范蠡一生的政治抱负起于越国也终于越国,帮助勾践灭了吴国成为一方霸主后,深知功高盖主的危险便辞官而去。
胸怀大志的范蠡来到了齐国,改姓名为鸱夷子皮,从零开始创业。他组织开荒种田,引海水煮盐,几年功夫,范蠡竟然又治产业数千万。齐国上下都知道他是贤良之臣,就三番五次请他出山,要任他为相。
在这种情况下,他尽散其家财,再次隐居到陶地一带,自号陶朱公,专事经商。
一次范蠡到一个镇上经商,百姓于此居住,安居乐业。范蠡发现当地盛产核桃、野味等山货,由其缺少食盐、日用品等,范蠡发现商机,高价收购当地山货,经过分类将这些山货售往各地,而后再回购食盐等物品卖到此地,一来一往,赚取很多。
“贵出如粪土,贱入如珠玑。”这句话是范蠡经商常用的理论,讲的是当有些货物的价格上涨的很高的时候,切记要对待它犹如粪土,毫不吝啬的将其卖掉;反之,若价格下跌的多的时候,要待它如珠宝似的,大胆的买进。
范蠡很是看中物品的价格变动,正如它看见竹子和芦苇很便宜无人购买,他便以极低的价格将这些全买下来,然后制成扫帚或芦苇席等物再以适当的价格卖给百姓,从中获取利润,这也是范蠡的生财之道。
“夏则资皮,冬则资纱,旱则资船,水则资车。”这句话的意思是商人要有看准商机的双眼,要准备早于人们需要的东西,正如夏天非常炎热的时候就要准备冬天的商品,在冬天冰雪寒冷时就要准备夏天之物。就算是大旱天时也要准备发生水灾时所需的船只,水灾时要买车辆避免旱灾的出现。
他生前著有《养鱼经》,是世界上最早的养鱼文献。《汉书.艺文志》曾录《范蠡》两篇,可惜后来佚失了。范蠡最后安度晚年,卒于陶。
《国语.越语下》、《史记.货殖列传》和《吴越春秋》、《越绝书》都记载有范蠡的事迹和言论。观范蠡一生,可谓风云际会,轰轰烈烈,特别是功成身退又在商海成功,尤其难得,所以被后世尊之为“商圣”。
范蠡最伟大的地方就是能够不恋高官,不恋钱财,能从灸手可热的官场上急流勇退,艰苦创业却又不当守财奴,这值得后代人永远敬仰和学习。中国历史上成功的人物多如牛毛,但像范蠡这样近乎完美的人物却不多见。
老子说:不争而善胜,夫唯不争,故无尤,无执故无失。范蠡是复兴越国的首功之臣,但范蠡不争功,更不争权夺利,而是信奉“夫唯不争,故无忧”理念。因为不争名利,所以越王伤害不了他。
范蠡抛弃名利,得以全身而退,而文仲却遭杀身之祸。一次越国君臣设宴庆功,群臣皆乐,唯独勾践面无喜色。范蠡察此微末,立识大端:越王为争国土,不惜群臣之死,而今如愿以偿,便不想归功于臣下。
“祸兮福所依”祸福相生相随,范蠡深谙此道,最善于在福的顶端看到祸所伏,果断离开。范蠡到了齐国,在齐国海边围垦种田。齐国聘他为宰相,他有了“不祥”之感:“居家则致千金,居官则致卿相,此布衣之极也。久受尊名,不祥。”在智慧的带领下,他立即离开了齐国,隐藏于陶地。
范蠡选择陶地也是他人生智慧的体现,陶在古时处于各国之间,是一处与各国都不相干的地方,又是一个很有发展潜力的地方,它北临中原,南接吴楚,交通便利,正是个经商的好地方。他就是在这里生活的19年中三致千金。
葛洪《抱朴子·内篇·释滞》:“范公霸越而泛海,琴高执笏于宋康,常生降志于执鞭,庄公藏器于小吏,古人多得道而匡世,修于朝隐,盖有余力故也。何必修于山林,尽废生民之事,然后乃成户?”
老子主张:“不争”,还主张厚道。老子说:“大丈夫处其厚,不处其薄;含德之厚着,比于赤子。”老子所说的“厚”与范蠡在这里所说的“厚”是一个意思,即忠厚、敦厚。范蠡经常仗义疏财,取之于社会,还之于社会。
范蠡仗义疏财的人生智慧,来自于老子的财富观念。老子说:“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想想看,这话说的却有道理,那么多富豪破产,又有那么多守财奴,有哪一个能将财产流传至今呢。
从古至今,中国历史上被称为商圣的只有三个人,而范蠡便是其中一个,作为军事家,,知晓天文地理等,又为才子,学富五车为越王勾践所用,后功成身退,一边耕作荒田一边白手经商,富甲一方,且仗义疏财,深受好评。
范蠡每到一处都能成名于天下。这位古人,在名利面前,始终保持着清醒的头脑,进退自如,以保全自身为根本,功名富贵的舍得,就在这先聚后散中,表现出人生的智慧,而给后人带来的则是人生哲理的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