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皇焚书事件发生于秦朝时期,其影响深远。焚书坑儒的行为使得大量珍贵的文献和文化遗产得以永远消失,给中国文化传承和发展造成了极大的损害。然而,这一事件也唤起了人们对文化传承的重视,激发了后人对历史文献和古籍的保护热情,具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
始皇焚书,万世诟病。多谓之暴虐无道,摧残文化。然多是夸夸其谈,不知所云。
若言摧残文化,先言何为文化。当理论何为精华,何为糟粕。华夏文明,自商周始。商有文字,周有成礼。周公作封建,管仲始治民,子产立法度,李悝整吏治,商鞅集大成。论中国文化之成就,一是医农种植、工商百业之术,二是法家治国之方,万世效法。中华非礼仪之邦,实法度之国。立法之前,贵族垄断,民日耕作而无所获,国土广袤千里而荒土居多。治国则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只言刑、礼,而不言法。所谓礼者,制也,本以规范约束之用,而后为淫乐暴敛之方,是以国家日疲,戎狄屡犯,周室衰微,南夷与北夷交,中华之不绝若线。由此观之,所谓诗书礼乐不足道。至于管仲,始有治理。分国为三,划鄙为五,选拣能吏,推行政令,民安其业。彼时君臣贤能,国事尚寡,人治已足。而至于子产,国事十倍于管仲,大国攻伐,家族倾轧,百姓日日忧惕,是以筑刑鼎,作刑书,始国事、民事有法度可依。当时之法,大多为定立秩序而出,并无强国之效。李悝之时,大争方起,魏有明君良臣,亟需富国强兵,是以作尽地利之教,夺淫民之禄,以来四方之士。商鞅变法,续危亡之国,强偏僻之邦,其时国家贫弱,政治混乱,内忧外患,是以重法。此时之法,励耕战,禁内斗,衡百业,导民俗,正官风,是为治国强国之法,万世不过沿袭其中一二。中华之文化在此,而不在诗书礼乐。西方之所以强者,在于技术、科学之强,中国之所以强者,在法度、政治之强。然自秦后再无法度之国,尽皆以孝悌礼义治邦,千百年而不得长进,终破于外国人之手。由此观之,诗书礼乐并非文化之精华,实糟粕而已。
若论为何焚书,当以今日之禁毒类之。彼时之人少有理智分析者,大多前人云而亦云。是以前人之长沿袭之,前人之弊病亦沿袭之。诗书礼乐如不能恰当使用,则成为贵族或知识分子巩固自身利益之利器。反对国家之统一,深害于百姓。学者以古非今,大论今不如古,亡国之策,其害尤毒品更甚。今人之所以能言礼乐文学,实是已能掌控其利害。如若将来能掌控毒品,或能轻易治愈之,或能正确使用之,则何须禁之。始皇之时,不能禁绝诗书之患,犹如今人之不能禁绝毒品之祸。故焚书之举,救国之道也,焚之何惜?且虽然民间书籍尽毁,国府尚有存册,后人若珍重之,亦能传之久远。真正摧残文化者,莫不是汉武明祖之流哉!自尊儒术以来,孝治天下,不以其能力德行论而专以三年守丧、进退行止取士,焉能不衰不亡?今日之国人,徒知孔丘周游列国有弟子三千,而不知管仲子产、李悝商鞅,是数典忘祖也!焚书者,非始皇之过,天下陈腐书生之过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