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唐朝文学史上,王维和孟浩然被誉为最为传世的诗人之一,他们之间的莫逆之交更是成为文学史上永恒的话题。两位诗人不仅是同窗好友,更是互相启迪、共同探讨诗歌艺术的伙伴。他们情投意合,心心相映,共同创造了许多传世之作,留下了不朽的文学遗产。知音难觅,王维与孟浩然之间那种默契和默默的懂得,如同春风拂面,令人心生暖意。
唐朝国力强盛,文化发达,尤其是在诗歌方面,那可是我国诗歌发展的一个巅峰。大唐三百年,涌现出众多的诗人,据《全唐诗》统计,共有诗人二千八百七十三人。像我们熟知的著名诗人“初唐四杰”、李杜、王孟、刘柳、元白、小李杜等人,都在其列。
这其中的李白与杜甫、王维与孟浩然、刘禹锡和柳宗元,这六位大名鼎鼎,实力强劲,在各自的领域内达到了别人难以企及的高度,属于唐朝诗人的顶级系列。
曹丕在《典论.论文》里说道:“文人相轻,自古而然。”是这样吗?我想这只是曹丕的个人之见吧。
曹丕在与曹植争夺太子的时候,他团结了一批文武人才,对这些人曹丕没有文人相轻。曹丕继位后,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对曹植一派的开始文人相轻,甚至连自己的亲弟弟曹植都容不下,千方百计打压曹植,最后逼得曹植眼泪汪汪、凄凄惨惨地七步成诗,这才逃过一劫。
所以曹丕所言的文人相轻,只不过是曹丕为自己找的一个借口而已,并不是普遍现象。好友们,您认为是这样吗?
李白与杜甫、王维与孟浩然、刘禹锡和柳宗元,这是唐朝的六位顶级的诗人,肯定都是文人了,他们之间文人相轻了吗?完全没有,他们之间相互尊重、相互支持、有着牢不可破的真挚友谊,成为诗坛津津乐道的友谊佳话,彻底打破了曹丕“文人相轻”的这个结论。请看我的逐一介绍,李杜的友谊篇已经介绍过了,这一篇介绍王维和孟浩然的莫逆之交吧:
王维(701年-761年),字摩诘,出身于名门望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王氏,唐朝著名诗人、画家,号摩诘居士。王维少年聪慧,开元十九年(731年),二十岁的王维状元及第。最终官任尚书右丞,所以人称“王右丞”。
孟浩然(689—740)正好比王维大了一旬十二岁,出身于襄州襄阳(现湖北襄阳)富裕人家,世称孟襄阳。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
王维和孟浩然一起将唐诗的山水田园派推向历史的最高峰,虽然孟浩然年纪比王维大,但是因为他的成就不及王维,所以诗坛把他当作王维的小弟,排在王维的后面,史称“王孟”。
早年孟浩然隐居在鹿门山攻读,后来孟浩然决定辞亲远行,出去长见识,读万卷书,不如行千里路嘛。于是,孟浩然漫游长江流域,广交朋友,饮酒赋诗,干谒公卿名流,以求进身之机。
他在《与白明府游江》里写道:“谁识躬耕者,年年梁甫吟。”将自己比喻为还在躬耕的诸葛亮;在《姚开府山池》里写道:“今日龙门下,谁知文举才。”把自己比作孔融、孔文举。可见孟浩然自己的眼界还是很高的。但是,他接触的白明府、姚开府之类都是县令级别的小官,仕途上帮不了大忙。
虽然仕途没有好的进展,但是孟浩然的诗名开始传播开来,大家都知道孟浩然的山水田园诗作得非常好,可以说,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吧。
727年,孟浩然自信满满地第一次赶往长安,参加科举考试,出人意料的是孟浩然没有进士及第。
不出人意料的是,孟浩然在长安遇到了大诗人王维,自我介绍之后,孟浩然惴惴不安,他虽有诗名,但远远不及王维,很担心王维轻视自己。
王维当然是有资格文人相轻的,他二十岁高中状元,年纪轻轻身居高位,相当于副部级高干,他多才多艺,书法、绘画、音乐、佛理样样精通。诗名就更不用说了,十七岁就写出了“每逢佳节倍思亲”的名句,皇室的王爷、公主待王维为上宾,在那时,大唐诗坛的第一人是谁?是王维,不是李白。
那王维轻视孟浩然了吗。没有,相反,王维很尊重、欣赏孟浩然。(真正有才华、有修养的人,是不会轻视别人的,对待别人是从内心自然流露出的尊重。只有那些一瓶子不满,半瓶子咣当的人,才会瞧不起别人,才会污蔑、丑化自己的祖国。)
“浩然兄,”王维笑着亲切地招呼孟浩然,“虽然应试不第,但是兄长诗名有口皆碑,天下谁人不识君啊!”
孟浩然见王维如此理解、尊重自己,他心头一热,差一点眼泪流了出来,赶紧拱手致意:“摩诘,承蒙抬爱,浩然惭愧啊。”
王维莞尔一笑,劝慰道:“浩然兄不必过谦,我读过兄长的很多诗,感觉你构思巧妙,风神疏朗,自然清新,很是喜欢啊。”
孟浩然惴惴不安的心情散开了,王维都喜欢我的诗,他高兴地笑了,急忙说道:“知我者,摩洁也。”
“快中午了,兄长可否到寒舍,用点便餐?”王维真诚地邀请孟浩然。
孟浩然有点受宠若惊了,连忙点头应答:“摩诘相邀,浩然敢不从命!”
在王维家里,两人边吃边谈,对于山水田园诗,二人有着相同的理解,相似的看法,共同的追求,于是二人谈笑甚欢。
饭后,王维亲自为孟浩然画了一幅绢本画像,这使的我们知道了孟浩然的长相,“襄阳之状,颀而长,峭而瘦,衣白袍,风仪落落,凛然如生。”
从这开始,两人引以为知己,上班不忙的时候,就经常邀请孟浩然到他的办公室,一起喝喝茶,聊聊天,谈谈诗。
这一天,二人正聊在兴头上,唐玄宗李隆基大驾光临了。
孟浩然是平头百姓,没有资格见皇帝,却又无处可躲,只好躲在床下。
王维是个实在人,也是个聪明人,还是个虔诚的佛家居士,他想着借这个机会推荐孟浩然,在拜见唐玄宗之后,就如实告诉了唐玄宗实情。
唐玄宗说道:“我听说这个人,他的诗不错,别躲躲藏藏了,让他出来见见面吧。”
孟浩然出来拜见了唐玄宗,唐玄宗很和气地问孟浩然:“小孟啊,我听说过你,你的诗作得不错,最近有什么好作品啊?"
王维一听这话,高兴了,心想:有门啊,浩然兄,赶紧念一首拿手的好诗,老大高兴了,封你个官做,那不是小菜一碟嘛。
王维满怀期望地望着他的浩然兄。
孟浩然毕竟是第一次见到真龙天子,紧张坏了,突然脑子抽搐了,不知哪根筋搭错了,张口就开始朗诵《岁暮归南山》:“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
唐玄宗笑着点了点头,当念到“不才明主弃”这句时,唐玄宗不愿意听了,“停、停、停,”他打断了孟浩然的朗诵,生气地说道:“小孟啊,你这人真不实在,你根本就没来求我,却说我把你抛弃,你这不是诽谤、诬蔑我吗?这不是败坏我的名声吗?既然这样,就如你的愿,就回你的南山好了。”
唐玄宗走后,王维埋怨孟浩然道:“浩然兄,你当时为何不念“气蒸云梦泽,波动岳阳城 ”这首诗呢?”
老大很生气,后果很严重。虽然后来小孟同学还参加过应试,但哪个主考官敢录用孟浩然啊,故此孟浩然终身不仕,只能做他的山上田园诗了 。
看来暂时做官是没希望了,孟浩然想回老家了,他给王维写诗告辞:
《留别王维》
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归。
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
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
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
知音世所稀,我只有摩洁你一个知己啊,李白虽然对我不错,给我写了好几首诗,可是他太张狂了,我一首诗都没给他写啊。
看到浩然兄是如此的孤寂落寞,王维当然要给他指点迷津,给他鼓励,于是提笔写道:
《送孟六归襄阳》
杜门不复出,久与世情疏。
以此为良策,劝君归旧庐。
醉歌田舍酒,笑读古人书。
好是一生事,无劳献子虚。
好友啊,无官一身轻,回去后,做一个超然物外、寄情山水的隐士,这才是我所羡慕的啊。
在送别孟浩然的时候,王维依依不舍,又为孟浩然写了一首诗:
《送别》:
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
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
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
官场黑暗,不容易混啊,去吧去吧,我的好朋友,做一个山野村夫,这才适合你,再见,好走莫回头。
740年,诗家夫子王昌龄途过襄阳,主动来拜访了孟浩然。孟浩然当然高兴啊,大摆宴席,盛情招待王昌龄。当时孟浩然背上长了毒疮,都快治愈了,可是他不顾不能吃鱼鲜的禁忌,与王昌龄纵情宴饮,吃了河鲜,发病去世,享年五十三岁。
王维听说了孟浩然逝世的消息后,极为悲痛,大哭一场:
《哭孟浩然》
故人不可见,汉水日东流。
借问襄阳老,江山空蔡州。
我的老朋友,再也见不到你了,我对你的思念,犹如汉江水,滔滔不绝,不止不休。
761年,王维无疾而终,升仙成佛,享年六十一岁。
两个才华横溢的天才,王维和孟浩然继承了陶渊明等人的山水诗传统,丰富发展了这一派的艺术技巧,共同把山水田园派推向了历史的最高峰,给后世带来巨大的影响。他俩没有文人相轻,而是志同道合、惺惺相惜,相互理解、尊重、欣赏、关爱,成为莫逆之交。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王孟”应该是虽死无憾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