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历史上,诸葛亮北伐曾屡屡遭遇失败,但他却仍被后人歌颂为贤相良臣。诸葛亮作为蜀汉丞相,北伐曹魏数次,却每每以失利告终。但他的才智和胸怀却让人们对他产生敬佩之情。他治国有方,为民着想,尽管战略上受挫,但仍励精图治,用智慧引领着蜀汉文化的繁荣。因此,虽然北伐屡遭失利,但诸葛亮却仍被后人称颂为忠臣良相。
“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诸葛亮一生一共北伐过五次,就连死后他提拔的统帅姜维也一直执着于北伐,尽管多次北伐魏国有赢有输,但总的来说诸葛亮北伐并没有给蜀国的领土进行扩张那,反而造成了大量伤亡,多次北伐也使得蜀国的国力有所下降,以至于费祎董允要对蜀国国内进行休养生息的政策以恢复蜀国的国内生产力。

历史上的名臣名相数不胜数,但是被后人记得最多的也是屈指可数,其中被后人以诗歌咏读的更是少之又少,但是相信大家都读过不少歌颂诸葛亮的诗,那么诸葛亮究竟有什么魅力值得如此多的文人墨客大咖去追忆他呢?
其实我们深入去了解诸葛亮和蜀国的内政我们会发现,其实诸葛亮之所以被如此多的人追忆称赞还是因为诸葛亮和刘备刘禅之间的君臣关系好到让各朝各代的大臣嫉妒,为什么这么说呢,其实去看待蜀国的政治我们就知道,内政无论是在刘备时期还是刘禅时期基本上都是诸葛亮在掌权,白帝城托孤更是把刘备对诸葛亮的信任展现出来了。我们都知道君王向来是可共患难不可共享乐,赵匡胤杯酒释兵权,李世民挖魏征墓,朱元璋和刘邦就更不用说了,正是因为这样,历史上君臣关系一直比较微妙,很多臣子因为没有处理好君臣关系而掉了脑袋,所以大家看到诸葛亮和老板关系这么好,好到老板连儿子都托付给他的时候,大家都嫉妒了都羡慕诸葛亮更加佩服诸葛亮能把复杂的君臣关系处理的如此之好。
再说诸葛亮除了把君臣关系处理的很好,其实他在内政方面也做得很好,我们总是看到诸葛亮在军事上的作为,但诸葛亮在历史上的定位应该是政治家,军事统帅只是他的副业,因为刘备死后蜀国国内实在没有可以统帅三军的人,所以诸葛亮不得不担任,所以我们就不看待诸葛亮在军事上的失利,再言北伐也是无奈之举,因为刘备死后蜀国国内奉行联吴抗魏,所以北伐是战略上不得不执行的方针,诸葛亮之所以被称为良相更多在于他给蜀国续命30年,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刘备死后,蜀国元气大伤,蜀国国内有能力的将军更是屈指可数,诸葛亮提拔各类人士补充蜀国的领导圈子,同时与吴握手言和,尽管多次北伐,但其实也对魏国造成了不小的伤害,更重要的是提高了蜀国内部的信心。
其实通过诸葛亮我们就可以知道,要想在圈子里混的好,最重要还是得和圈子的上层打好关系,不然就算自己再有才华,也没有地方可以施展。笔者之所以觉得诸葛亮是贤臣良将也主要是因为这一点,因为单就这一点恐怕历史上难有几人能与之媲美。